博学之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南航被指屏蔽订票手机号换号码即拨通客服称热线忙 博学之

博学之

2024-06-23 09:43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0 分享至

用微信扫码二维码

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
昨天讲了“笃行之”,今天在回过头来讲“博学之”。

这个“博”字,很有意思,从“十”,从“尃”。十,是一个四方五位的形态,东西南北中,是一个整全的位。“尃”呢,布也,如布铺展开来,经纬交错,覆盖大地,所以我们看天啊,是不是就是一块大幕布呢?所以“尃”以象天也。我们看这个“博”字,从地之方位,从天之广大。这个博字,象天地之广阔,且有规则可循也。

所以古人的学,先从天地——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;再学天地之间所化育的万物——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;再回到自身——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。这是天人之际的学问。

仓颉之初作书,盖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。其后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。文者,物象之本;字者,言孳乳而浸多也。著于竹帛谓之书。——《说文解字序》

在天人之际的相感中,逐渐形成了文、字和书写。人的生存留下的经验和观天地之道留下的感悟,慢慢地沉淀在文字和书写里,于是乎就有了文化之传统,这就是“古”学。孔子是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”。天人之际的学问,生成了古今之间的学问。所以这个博学不仅是天人之学,也是古今之学。

再往后,不同的文化传统,相互之间交流、碰撞、交融,在中国这地界儿,先有百家争鸣,再有儒释道三教鼎立,到现在又有中西文化会通,这个博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变化。这个“十”之空间更广阔了,这个“尃”之幕布也更广大了,可以说已经打过了银河系。

所以,我们可以看到博学之的外延越来越广大。这就应了庄子所言——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”

博学之是无止境的,生命的学问是既能打开来,又能收回来,在《中庸》里就有“放之则弥六合,卷之则退藏于密”,也可以说是“致广大而尽精微,极高明而道中庸”,这就是孔子所言倡导的“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”。

博学之,是打开生命的格局,敞开生命。但是这又不是虚玄的,二是要有下面几句在支撑“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,如果没有后“四之”,所谓的博学之,就是妄想,就是造作,就是迷茫于外在的广博。

“博学之”,是没有尽头的,能放也能收,这是中国的学问。并且守中为本,发而皆中节。所以这叫“高高山顶立,深深海底行”。博学之,是长见识,是广生命之格局,是“高高山顶立”,而“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是修身工夫,是学而时习,是“深深海底行”。

仁,人心也;义,人路也。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人有鸡犬放,则知求之;有放心而不知求。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——《孟子》

我们可以看到,孟子是深谙“收”之道,这是孟子之所以为亚圣的内在要素。

最后呢,再回到这个“学”,繁体字为“學”,双手所抱的是“爻”,是两“乂”上下之交叠,上“乂”为外,下“乂”为内,上对应博学,下对应内化,越能厚德载物,也就越能自强不息,内外相辅相成。“乂”,收割之象,其意为获取,从外在的获取的同时,要从内在转化为修养,以培其德。

这一篇小文,浅谈对“博学之”的理解,统合在“天人之际,古今之间”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

/阅读下一篇/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